信號配置策略7.0 回測研究

信號配置策略7.0 回測研究

       在7.0剛推出的時侯,震南做了一篇回測,但由於當時推出不久且經過近來多次修正參數與BUG,亦由於7.0大致上已經穩定,所以今期做多一次多個時期的回測,作最終的測試,但由於這是最新版本的回測,所以之前的回測文章,震南就刪去,以免混淆。

在開始之前,震南想講述7.0更新了什麼,作為一個交易系統,盈利當然是重要,但最重要是,投資的過程合乎人性,能夠減低投資人壓力,才是首要,即使將某些參數減小,放棄一些利潤,但又可以令投資人減輕壓力,我認為比為了一味追高盈利更好,因為如果你做不到或者後期壓力很大,這樣已經不用再想盈利,如果後期壓力大到你不能嚴守紀律,哪之後的數字就毫無意義了。

策略7.0的回測背景與目的

為此7.0經多方修正,例如

1.)降低止盈下限,大幅提升止盈機率,後期回籠現金更容易

2.)累計加成比例由10%提高到同步保留現金欄,將暫停目標市值由0.1改為0.5%,以容易增量現金比例

3.)BREAKOUT指令後2次不出場加入 8%乖離率限制,低於8%才會啟動不出場,GOOGLE版 7.0 修正月內突破後10MA計算偏差

當然有得必然有失,的確需要放棄一些盈利,但整個投資期現金不足的月份會大幅減少,整體現金不足比例會變低,對於後期TQQQ累積數十倍利潤時,套出來的現金令你壓力更少,而且你的組合依然保持增長,你不用在突破時因為系統要求你全力買入你辛苦得來的數十倍盈利而產生壓力。符合我們策略宗旨"消極的進攻,積極的防守"

策略詳細回測EXCEL(無公式版)

===============


本次回測共八個周期

引言

一如以往,信號配置策略7.0 基於6.2版本的進一步優化,旨在提升交易系統在不同市場環境下的適應性和穩定性。即使7.0已經經過多次修改參數,但回測是驗證策略有效性始終是重要步驟,亦是能提升信心給各位去堅定執行這個系統,所以我今次亦如之前6.2回測篇一樣,通過選用特定的歷史時期進行測試,可以模擬策略在各種環境下運行的表現。在不同時期開始投入後策略表現如何??

在投資周期中,我曾提到選擇回測時期不應該只選單一時期,應該是選擇涵蓋多種市場環境(牛市、熊市、震盪市),不同的時期作回測,以確保策略的穩健性。同時,這次考慮了更新7.0策略後的止盈,對應假突破走勢的倉位管理,整個策略的適用性。本次7.0版本回測加入了現金不足次數現金不足佔比組合% 

至於選擇時期的具體理由,先總合一下6.2篇選擇回測時期:

  1. 2020/1-2025/8年(5年累積期回測)
    • 選擇理由:這段時期涵蓋了2020年COVID-19疫情引發的市場熔斷、2022年俄烏戰爭、2023年高通脹及聯儲局加息等事件,市場經歷回落後反彈和高位震盪,適合測試策略在波動環境中的表現。
  2. 2015/1-2025/8年(10年回測)
    • 選擇理由:包括兩次股市崩潰(2020年、2022年)及多次小型回調(如2018年底、2015-2016年),美股整體呈反覆上升與下跌的趨勢,適合檢驗複利效應和策略的長期穩定性。
  3. 2010/1-2025/8年(15年回測)
    • 選擇理由:涵蓋TQQQ的完整歷史數據,包含聯儲局量化寬鬆(QE)帶動的市場上升及2022年俄烏戰爭後的下行壓力,測試策略在長期趨勢和波動環境中的表現。
  4. 2007/1-2025/8年(18年回測)
    • 選擇理由:包括2007-2009年次貸危機及2010年歐債危機,日本311地震,市場波動劇烈,適合測試策略在極端市場環境下的風險控制和恢復能力。
  5. 2000/1-2025/8年(25年回測)
    • 選擇理由:涵蓋2000年科網股崩盤,納斯達克100指數下跌近99%,測試策略在長期熊市和後續恢復期的表現,特別是對比DCA策略的抗壓能力。
  6. 1995/1-2025/8年(30年回測)
    • 選擇理由:包括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2000年科網股崩盤及後續市場恢復,市場整體呈長期上升趨勢,適合測試策略在超長期框架下的穩健性和複利效果。
  7. 1986/1-2025/8
    年(39年回測)
    • 選擇理由:涵蓋納斯達克100指數的完整歷史數據,包括1987年黑色星期一等重大市場事件,測試策略在超長期市場週期中的表現,並考慮市場結構變化和熔斷機制的影響。
  8. 2000/4-2009/3(美股幻滅時期回測)
    • 選擇理由:這段時期包括科網股泡沫破裂、9/11恐怖襲擊及次貸危機,市場經歷長時間低迷和下跌,被認為是美股最艱難的階段,適合作為策略穩健性的終極壓力測試。


*本次策略將採用單筆+DCA,起始只投入1000美元,每月投入100美元。
**本次回測推後到2025年8月,包含今年初DEEPSEEK與關稅解放日的股市波動。 ***所有回測中,現金資產部位僅為現金儲備,以最保守角度去看策略運作。

2020-2025年(累積期)




在投資初期幾年是策略的"累積期",我們的資產還在起步之初,而且供款時間不長,所以很難達到顯著增長的程度,所以模型的效果尚未在最初階段完全顯現。亦因為資金量小且時間框架較短,所以7.0跟DCA比較起來總資產增長距離並不明顯,系統亦無法從止盈中提取大量現金。
由於這次沒有太多供款,所以目標市值增長不大,加上買入和賣出的額度也不明顯,這些因素導致兩種策略模型在累積期內的表現差異不大。但在2022年股市大幅波動而引起TQQQ大量下趺,7.0策略在2022年戰爭開打時幾個月內進行了止損,而DCA策略繼續硬扛下,趨勢下行時TQQQ反覆產生的DECAY拖累了DCA表現。
為什麼震南選擇要2020-2025年作為累積期回測的原因,是因為這五年多經歷了2020年的COVID-19事件,然後總統大選拜登上場,隨後就是2022年的俄烏戰爭。之後就是2023年通漲cpi高企,引發聯儲局加息,2023年下半到到2024年,AI元年引起科技股大升,直到今年初DEEPSEEK出世,與及關稅帶來對股市衝擊都令到這5年多股市表現充滿波動。
所以這五年多的趨勢並非一味持續向上,而是經歷了一次回落後再度上升然後高位震盪的過程。我們模擬自己十分不幸地在一開始投入策略就遇上covid19 經歷4次熔斷的絕境,即使在2022年,2025年如此波動的市況,我們表現亦比DCA策略來得更好。
==============

2015/1-2025/8



開始進入第一個階段,十年多回測期間內,美股除了經歷了兩次比較股市崩潰(2020,2022),還有好幾次回調,以及2025年4月關稅解放日,2018年底加息回調等等,其中2015-2016年,納指期間的多次月線在10月平均線反覆摩擦。整體來說,這十年多時間美股整體都是在反覆的上升和下跌中實現了增長。
所以這也是為什麼我決定選擇從2015年開始計算,而不是從2010年開始計算到2019年。如果純粹只是想為了回測數字好看,我只需選擇2010年到2019年就可以了,不把2020年之後計入可能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兩種策略總資產距離變化不算太大,是因為時間周期不算太長,但是可以看出資金管理7.0比較更優秀,在127個月內只有7次是現金剩餘不足1%,而回報率與年化回報亦比較優秀,但從兩者回撤來看,7.0始終比較有相對優勢。===========
2010/1-2025/8年


2010至2025年是許多投資者常用的回測區間,因為它涵蓋了TQQQ自上市以來的完整歷史紀錄。然而,這段期間恰好與聯儲局啟動量化寬鬆(QE)政策重疊,使得美股長期呈現上升趨勢,TQQQ作為槓桿ETF也因此在初期便享受了極大的紅利。這段時間對於採用定期定額(DCA)策略的投資者而言,是回報最豐厚的年份之一。
在比較不同策略的表現時,可以明顯看出經過優化的7.0版本在倉位管理方面開始展現出優勢。在長達186個月的回測期間中,7.0僅出現6次現金不足,比例僅為3.13%,而目標市值也僅有一次暫停增長。這反映出在QE時代與TQQQ槓桿效應的加持下,美股中長期趨勢持續向上,策略能不斷止盈並回籠大量現金。
若將總交易次數扣除BREAKOUT時買進、SELL1、SELL2與HOLD等非賣出期間,實際交易期約為164期,其中賣出金額約佔整體交易的五成以上。這意味著在牛市中啟動策略的投資者,現金充足率將顯著提升,資金壓力更小。
反之,若現金不足,投資者很容易產生「恐高症」,在市場稍有波動時便坐立不安,甚至衝動賣出持股。在這樣的長牛趨勢中,極容易錯失後續漲幅,導致「看對方向卻輸給市場先生」的情況發生。這也再次印證了策略設計不僅要追求高報酬,更要兼顧人性與執行力。

就像今年關稅後美股一路大幅波動卻慢慢走高,但很多人卻提早下車,缺乏交易策略,無法規範自已操作,只靠情緒交易最終只會反覆把利潤送回給市場先生。
==========
2007/1-2025/8



我們將回測時間推前了幾年,涵蓋包括2007年至2009年的金融海嘯期間。這段時期內,標普500指數恐慌式下跌了約55%。但在標普下跌20%之後,曾出現回檔,但最終由於美國公佈失業率升至2.5倍,市場持續下跌。2010年5月6日,美股市場又經歷了著名的閃電崩盤(Flash Crash),也就是“黑色星期四”,原因至今不明。回顧2007到2012年,市場波動非常劇烈。2008年的時候,基本上用了四個月、標普500指數跌了40%才等到刺激政策見效,整體上維持一年


我們這次回測時期由2007年10月開始,我們模擬我們開始投資時,不幸就買在07年高位,翌月就踫上金融海嘯,一開始就進入逆境,即使還未有盈利,策略觸動止損機制,海嘯時期最大回撤43.87%,同期DCA策略死扛下直達-80.74%,兩者的總資產開始拉開距離,請注意,這個回測只是由1000美元開始,如果起始資金量大,距離可能達到數十萬計。
============

2001/1--2025/8





2000–2025這個時間框架常被用作回測基準,因為它涵蓋了TQQQ自上市以來的完整歷史紀錄。然而,這段期間也引發了不少爭議,尤其是對於2000年科網股泡沫崩盤的影響。納斯達克100指數從2000年第一季的高點4398點一路下跌至2002年第三季的833點,期間出現了長達兩年的深度回調。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TQQQ的表現極為慘烈,幾乎下跌了99%。

對於採用DCA策略的投資者而言,這段時間簡直是"煉獄"。既然DCA的核心是「無腦投入」,不設止損、不設止盈,也沒有退出機制。即使市場處於高光時刻,策略也不會主動減倉。坦白說,在如此劇烈的下跌中,我不認為有投資者能毫無心理波動地繼續定期定額,這幾乎是不可能的。

相比之下,我們的策略理念是「消極的進攻,積極的防守」。在2000年高位時,系統的止盈機制,果斷地分批退出市場並持有大量現金,等待下一次未來進場機會。這種方式不僅在資金配置上更靈活,也在心理層面大幅減輕投資者壓力。當恐高症發作,心理帳本負擔不來就會產生壓力。震南常常去誠品打書釘最愛看的金融心理學都會提到(Loss Aversion 損失規避)。正正就是交易中最容易面對的問題

本次在回測中,我們設定了兩種策略同時在2000年高位附近進場。隨後便遭遇世紀股災。DCA策略即使堅持每月供款,到2001年9月的最大回撤高達92%。而信號配置策略則在2000年9月依系統指令止損並空倉,最大回撤僅約44%。雖然損失仍然存在,但我們保留了反擊的能力,並依照策略等待再度進場的時機。即使短暫踏空,至少我們知道下一步該怎麼走,追平損失只是時間問題。就像今年4月關稅解放日一樣。

由於科網股爆破大趺而產生的DECAY,令到DCA策略被DECAY侵蝕,兩者成績已經差距數百萬
==============



1995/1--2025/8


在所有長期投資系統中,最常面對的挑戰之一,就是如何在趨勢上漲時保持足夠的持股比例。像DCA(定期定額)這類策略,強調持續投入、永續曝險,理論上能完整捕捉市場上行的紅利。但現實中,當熊市來臨、媒體散播恐慌、罕見崩盤引發投資者本能的警覺時,大多數人往往無法堅守初衷。 常見的反應包括:
先賣了再說
遲些再買回」 「現在市況不明朗啊…先跑為妙 這些念頭看似合理,卻往往成為導致整個投資期的股票配置不足的導火線。即使你在牛市中信誓旦旦地說「三十年不賣一股」,一旦市場反轉,你說過的這些豪言壯語瞬間就會煙消雲散。這不是投資者的錯,而是人類對不確定性的本能反應——這是非戰之罪。
在這種情況下,手邊的現金就是情緒穩定器。有些投資人會在止盈後看到股價繼續上漲而感到懊悔,但當市場下跌時,又會慶幸自己當初止盈是明智之舉。這種矛盾心態,正正反映人性。
而信號配置策略的優勢在於:止盈與賣出不是由投資者主觀決定,而是根據系統提示執行。這種「機械式操作」能帶來一種心理上的免責感——你不是在猜測市場,而是在執行紀律。你不知道明天或下個月的走勢如何,但你知道自己正在遵循一套經過驗證的系統。當你擁有這種心理暗示,加上手邊的現金,能幫助你度過最艱難的時刻。
畢竟,沒有高賣,何來低買?你沒有印鈔機在股市低迷時隨時買入
信號配置策略經過30年回測,整體趨勢並未落後於市場。
以1995–2000年為例,美股一路向上,除了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外,幾乎無明顯回調。DCA策略在這段「恐怖式上升」中持續保持100%曝險,最終獲得回測中最高的報酬——53倍。但信號配置策略則在此期間多次止盈退出,從1995年1月起的63個月內頻繁落袋為安。到了2000年9月,系統觸發止損,回撤僅22%,而DCA策略則已回撤71%。到2003年谷底時,DCA損失超過99%,越跌越買的策略令人沮喪,足以讓投資者全面投降。 而使用信號配置策略並經歷2000年科網爆破的投資者,在海嘯期間手握百萬現金等待進場,心態反而更穩定。他們在瘋狂上升期選擇慢步退出,最終證明是明智之舉。
請記住: 當時你賣出後市場繼續上升,但那不是你的情緒化決策,而是系統的紀律性執行。你不會因為「早知道明天才賣」而懊悔,也不會因為「怎麼賣完又漲了」而不安。你只是根據模型反應,僅此而已。


1986/1--2025/8


這次,我們進行了一項超長期回測,假設投資者採取嚴謹的策略,無論市場狀況如何,始終風雨無阻定期投入。目標是檢驗「趨勢下行階段的衰減」在 1986 年 1 月至 2025 年 8 月這 39 年 8 個月的多次市場崩盤期間對策略的影響。
這一範圍幾乎涵蓋了納斯達克 100 指數的整個歷史走勢,包括 1987 年 10 月的黑色星期一崩盤等重大事件。它使我們能夠評估多個市場週期中的策略表現,同時考慮結構性變化和熔斷機制的影響。
由於這是納斯達克 100 指數最長的回測,我們模擬了同一時期 TQQQ 的相應價格表現。
歷史上,納斯達克100指數的最大單日跌幅出現在1987年10月19日,即“黑色星期一”,當天暴跌17.8%。另一次顯著下跌發生在1998年8月31日,跌幅達10.9%。
雖然這種波動性曾對TQQQ等槓桿ETF構成嚴重風險,但現今的市場受到三層熔斷機制的保障,可以抑制盤中極端下跌。過去幾十年,美國股市經歷了深刻的變化:
• 散戶參與度比例下降 • 機構投資者和專業基金經理人現在占主導地位 • 高頻交易 (HFT) 增強了流動性和價格發現 • 透過即時資料存取減少了資訊不對稱 •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監管加強了市場穩定性
因此,今天的市場結構與1987年的市場結構有著根本的差異。

我們根據歷史數據進行了壓力測試,39年後,該投資組合的資產規模達到318.9萬美元。這意味著,在總成本僅4.85萬美元的情況下,回報率高達6475.83%,看起來相當可觀。然而,該策略隨後經歷了90%的大幅回撤。在2000年的巔峰時期,該投資組合曾成長到452.5萬美元,但最終卻暴跌至5,752美元。
許多DCA的支持者認為,持續的繳款最終將帶來復甦。然而,距離高峰已過去20多年,儘管自2010年開始實施了十多年的量化寬鬆政策,但該投資組合仍未恢復到先前的高點。 與DCA相比,避免「下跌趨勢中的衰減」是一個顯著的優勢。一些人認為,隨著時間的推移,投資4.85萬美元最終獲得318.9萬美元已經非常了不起了。沒錯,從表面上看,確實如此。 但他們沒有意識到的是:一旦你學會如何在長期下跌趨勢中規避衰減損失,回報可能會更大。這318.9萬美元並非全部潛力——它只是衰減吞噬了很大一部分收益後剩下的部分。 模型7.0的策略: 我們進行了額外的壓力測試,將我們的戰術策略與DCA進行比較。 Model 7.0回測的結果令人震驚:
• 總投資:48,500 美元 • 最終投資組合價值:6.15 億美元 這個天文數字並非基於市場轉折點進行曲線擬合或規則調整的結果,而是源自於一套自律的、基於規則的策略,在如此長的投資期間內,我們的策略成功避免了大幅回撤。在新冠疫情、俄烏戰爭,甚至2025年4月的關稅解放日等事件中,回撤水準都保持可控。

結論

在這次回測中,我們探討歷史數據所揭示其中一個真相是,你們都是發現每月結算的策略所發出的買賣信號從未精準對應市場的高點或低點嗎?

我們從不奢望系統能做到這一點,因為那是對「Time the market」的幻想,徒勞而且不必要。這些策略的價值不在於預測,而在於能讓人可以紀律性地跟隨市場趨勢投資,策略不試圖掌握市場的頂部與底部,也不假裝能辨識我們在波動中的位置,因為一旦投資者開始關注並試圖掌握時機,就會被股價影響情緒,混亂就會自然產生

人類對時間框架的判斷能力是有限的,當股價連續兩個季度創新高,我們可能誤以為這個高峰將持續存在,但在市場的長期走勢中,這些短期高峰往往只是微不足道的波動,你不必抓住每一個高點,才能獲得可觀的回報。

每月結算的優勢在於它簡單、穩定、可持續,不陷入「Time the market」的迷思,也不依賴複雜的技術指標,隨著時間推移,它所捕捉到的利潤,往往與那些複雜策略相差無幾,甚至更勝一籌。

堅持每月結算策略,是對人性弱點的對抗,因為我們無法預測今天的股市是否會在明天崩潰,也無法判斷某次回調是暫時還是持久繼續下趺,但歷史回測告訴我們,市場中最大、最具獲利潛力的波段,往往是被這種"定時策略"捕捉到的。這種方法能夠避免當人們開始猜測當前的變動是暫時還是持久時所帶來的混亂,當你無法擺脫主觀猜測時,這些想法會影響你的投資行為,並最終影響你的投資組合增長。

堅持每月結算策略,這不僅是一種簡單的投資方法,更是一種保護投資者免受心態波動影響的智慧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信號配置策略表格4.0( 非槓桿)

2024年回顧與2025年展望

信號配置策略表格 6.2版